Tagebuch 30.06.09


 


我看到佩瑜的網誌上面寫了「在德黑蘭讀羅莉塔」的讀書心得,覺得她寫得很好,好像是一臉認真寫下的文章。雖然覺得還是不會想去看那本書,我想佩瑜的引言,已經是書的精華了,我啊,我最近在趕書,看佩瑜的圖書記錄就夠了。


這篇文章不算的話,我覺得每次看佩瑜的文章,都有很平淡、很慢、很放鬆的感覺。那樣的網誌,和我耍寶的文章很不一樣,和立人那種讀很多書的人(,試著想要寫出輕鬆的文章,卻還是可以讓人感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的人,)寫出來的文章也不一樣。這樣看起來,寫出來的文字,還真的騙不了人啊。


以下我來轉貼佩瑜讀書心得的引文:


 


我們在小說中探求的並非現實,而是真相的頓悟。(頁8 


 


每個童話故事皆提供了超越限制的潛能,


因此童話故事在某方面給予了現實所不允許的自由


所有傳世的小說作品,不論其呈現的現實多嚴酷,


皆有一股藉著肯定生命來對抗生命無常的基本反抗精神。


這份肯定來自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故事,掌握小說中的現實,


進而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頁60 
 


我告訴學生:「別顧著追求核心主題的概念,彷彿它可以脫離故事本身而獨立存在似的。


故事背後的概念必須透過小說的經驗傳達給讀者,而非附加於小說之外。」(頁129 


 


最優秀的小說總是逼我們質疑平常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之事,質疑看似不可改變的傳統與期待


我告訴學生我要他們在閱讀時,用心思考這些作品引起他們什麼樣的不安、什麼樣的憂慮,


如何逼他們環顧周遭,向夢遊仙境的愛麗絲般,透過不同的眼睛來觀察世界。(頁111 


 


小說不是寓言,而是另一個世界的感官經驗,


如果不進入那個世界,不和所有角色共同經歷,


不參與他們的命運起伏,便無法產生共鳴


而讀小說最重要的就是要產生共鳴。吸收小說裡的經驗,即是讀小說的方法。」(頁131 


 


此刻,當我設法將那段時期雜亂無章、順序顛倒的事件拼湊起來時,


我注意到我彷彿墜入愈來愈深的無底洞或虛空中,伴隨這感覺而來的,


是當時同時發生的兩件大事:戰爭和失去教職。


當時我不明白生活中的慣例多麼會製造安穩的錯覺,


如今我不能再自稱為老師,不能再穿平常穿的衣服,


不能再按照我自己身體的節奏走在街上,隨心所欲高聲大叫,


或隨真情流露拍男同事的背,如今這一切都違法。


我覺得自己彷彿是輕飄飄的虛構人物走在半空中,


我的存在是別人寫出來的,一筆就可以把我勾銷了。(頁196 
 


自從每週四早晨,我們開始在那向雲彩借光的房間閱讀《 包法利夫人》,


享用酒紅碟子盛裝的巧克力,至今已過了五年。


馬不停蹄的生活幾乎一成不變,但我的內心深處卻起了變化。


每天早晨,隨著週而復始的旭日東升醒來時,


除了對鏡戴上面紗出外成為所謂現實的一部份,


我還知道有另一個「我」赤裸呈現於書頁之間:


在虛構的世界裡,我像羅丹的雕像一樣定住不動,


只要你眼中有我,我就會一直維持這樣的姿勢,親愛的讀者。(頁403 


 


 


我其他的讀書記錄


*******************************************


不用看完一本書:可是我還是看完了 [頁面連結]


天使與魔鬼:小說好看,電影更好看 [頁面連結]


博士熱愛的算式:如果只有80分鐘的記憶 [頁面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