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21.07.08
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的「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是一個和醫學倫理相關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安娜是一個13歲大的小女生。因為她的姊姊凱特患有白血病,須要基因相輔的捐贈者捐助骨髓其血液,所以安娜的父母布萊恩和莎拉,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基因相輔的主角。在安娜13年的人生中,她是姊姊凱特的捐贈者,她陸陸續續捐給了姊姊自己的血液、自己健康的白血球、自己骨髓及幹細胞。因為姊姊的病,所以13歲的安娜又必須要捐出自己的一顆腎臟。這次安娜反抗了,她不願意捐出自己的腎臟,她找了律師坎貝爾來幫自己打官司,希望贏得自己身體的使用權。
我想有在看小說的人,沒看過也應該聽過「姊姊的守護者」這本書吧?我有一個朋友說她沒有看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就像好萊塢電影一樣,知道了大綱、大概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就不太想真的去看四百多頁的內容了。不過看完這本書的我覺得,真的看完的感覺還是不一樣:每個在書中的角色都活躍於紙上,我可以看到他們的樣子,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中的糾結的情緒。作者把人物塑造地相當成功。情節推進的速度也很適當。最後律師坎貝爾的癲癇症發作,還有當安娜終於獲得自己身體的使用權時,卻意外車禍身亡,還是把腎捐給了姊姊,讓每一個人都為她的死感到不甚欷噓…這樣的結尾安排,都讓故事在合理的狀況下,在最後達到故事的最高潮。雖然整部小說是以悲劇收場,不過做為讀者的我,看完還是覺得很滿足。我很佩服作者的寫作功力,有機會我還會再繼續看同作者的其他作品。
我記得之前上比研所的「敘事學」課程時,我們都會討論很多敘述視角或敘述時間的問題。要是那時候有人把「姊姊的守護者」拿來討論的話,可能所有的同學都會瘋了吧: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太特別了,我覺得特別的有點到了譁眾取寵的地步。作者用不同人物的視角來看事情,用不同人物的口吻來接續故事的發展。除此以外,故事的敘事時間常常會有跳躍的狀況發生。當然很多小說都有回溯過去的橋段,不過這本書敘述時間跳躍的頻率真的太頻繁了。在寫作的風格上,這算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小說。
一面看的時候,我一面會幻想:如果我生了像凱特一樣的小孩的話,我會再生一個安娜來做她姊姊的捐贈者嗎?這個問題我有把它拿來問也看過這本書的阿妹,結果阿妹的回答和我一樣,我們都不會為了延續一個孩子的生命,再去生另一個小孩。那種決定對我們來說太瘋狂了;如果現在已經生了兩個小孩,兩個小孩的基因相輔,而一個小孩子又需要腎臟的話,我們會不會讓其中的一個小孩捐腎給另一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和阿妹也是一致的:我們不會讓一個小孩捐腎另一個小孩…。
寫這篇讀書心得的時候我會想,那為什麼書中的媽媽,願意讓自己的一個小孩捐腎給另外一個呢?…我猜可能是因為我還沒有「真的」有一個小孩。如果真的有一個小孩,而自己又非常愛他、非常想要他活下去的話,可能什麼瘋狂的決定,都可能會發生吧?
這本書討論的議題很有爭議性。很多醫學倫理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再做討論。就這一點來看,這本書也是一本很不錯的書:除了娛樂外,這本書還真的可以讓大家思考很多事情,感受身處在那樣的家庭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能夠翻譯這麼長而且充滿醫學詞彙的小說,譯者林淑娟一定花了很多功夫。我覺得她的譯文很好,讀起來很通順。做為讀者,我很感謝她這麼努力地翻譯。不過可能因為故事篇幅太長了,所以還是有些小地方讀起來怪怪的或有缺字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在162及226頁中有排版上的錯誤,371、384及396頁裡有些句子,在文法上有點不像中文的感覺。當然每本書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地方看起來怪怪的,我想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翻譯還是相當的不錯。
以上就是我看完「姊姊的守護者」後的讀書記錄,如果有看過同一本書的人,不知道你有什麼想法?可以告訴我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