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21.05.08


 


以閱讀小說或是文學相關書籍為主的我,會買下「你在看誰的部落格(The Cult of ther Amateur )」這本書,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這本由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寫作的書,主要就是在批評網路上所謂Web2.0現象對於我們文化的傷害。


什麼是Web 2.0?大家知道嗎?Web 2.0是指一種新的網路發展態勢。之前上網的時候,我們是在網上尋找已經放在網頁上的資料;不過在Web 2.0的時代,網路不再是單向的接收;Web2.0強調網路的雙向溝通,強調網民的共同參與。


像是部落格好了,部落格的內容,是每個網友自己寫的,就是Web 2.0發展的一種代表;又像在You tube或是I’m TV那樣的網站上,每個人都可以上傳自己拍攝的影片,除了看網上的內容,自己也有參與製作活動的話,就算是Web 2.0發展的一種形式;另外,像維基百科或是奇摩知識,在這些網頁上所出現的內容,也都是網友自己提供的,所以這也算是現今Web 2.0的一種現象。在「你在看誰的部落格」裡面,作者就在討論這樣Web 2.0的趨勢。他認為在網上創作內容的大眾都是業餘者(Amateur)。這個時代,就是屬於「高貴的業餘者(P.62)」他認為,此種不顧專業、業餘者當家的新趨勢,對我們的文化是一種危害,會讓我們的文化毀於一旦。


之前在台北書展,參加台灣大百科的論壇時候,就聽過比較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兩者的演講:全靠網友建立資料的維基百科,雖然內容多所錯誤,不過因為免費及資料的容易取得,所以比大英百科受歡迎得多。在「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中,作者認為這樣的發展令人擔心。因為維基百科的去專家化,每個市井小民都可以上去提供自己知道的常識,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相信維基百科的資訊是正確的。除了無心之過以外,這種靠網民建立的資料庫,常常也會因為有心人士的改寫,而呈和事實完全不同的資料。在書中提到很多例子,來證明「Web 2.0已經被說謊者、騙子、詐欺客入侵了 (P.124)。」


You tube的影片網站上,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因為網友投稿的影片很難個別做審查,所以把影片上傳的網友,可能是受雇於某些機構的有心份子。他們會利用不實的影片抹黑固定對象,混淆是非。因為網路上,每個人的身份都虛擬不真的,網路文章,亂寫也不用負責,所以我們利用搜尋引擎查資料的時候,也會查到完全錯誤的報導。


本來應該是專家該做的評論,現在變成是誰都可以發表一己之見。在Web2.0的時代,「散播的資訊多得永無止盡,令人厭煩。真正缺乏的,是理性而有事實根據的分析(P.119)。」作者認為,像現在這樣的畸形發展,會「把我們的智慧傳統和智慧機構全盤翻轉。無知勝過老練,浪漫主義壓過了啟蒙時代的常識智慧(P.64)」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


看到作者說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業餘者,在網路上透過部落格隨便發表言論,就好像很多猴子,拿著打字機在打字一樣的說法,我想可能已經激怒了不少還有在看書的部落客。在網路上,Mr.6就寫了一篇文章「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本爛書準備要出版了」來對安德魯基恩的論點做出反擊。在MR.6的文章有提到說,基恩因為自己在網路事業上受挫,見人利用網路成功專錢眼紅,所以才會寫作出這樣的爛書。


我呢,我這個寫部落格的人,(也就是作者說的、拿著電腦打字的小猴子,)還蠻…還蠻認同基恩的說法的。老實說,我對於群眾的意見非常恐懼。也許身在台灣吧,我對於民主這件事也極度地恐懼。你看夜市裡面打架鬧事的流氓,和你一樣也有一票的意見,而大部分的民眾,(也許包括我,)又都是容易受外界意見影響的平民。這種叫民主的制度,怎麼能不讓人恐懼呢?我認為,事實就是像本書作者講的一樣:一大堆非專業的人在做專業的事情,還認為自己一切都是對的。這種趨勢,就和台灣的民主相同,廣大偉大人民的意志,沒有人可以阻擋。


我贊同作者提的「Web2.0帶給文化產業、帶給媒體的衝擊」這樣的觀點。由於廣告商把資金投向網路,於是傳統的實體報紙,傳統書籍的生存遭到威脅。除此以外,P2P的檔案分享,也讓音樂和電影產業的未來堪慮。沒有生產出新東西的網路平台,只是蒐集了網友提供的資料。它們的存在,扼殺了真的在創作的專業人員。等到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消失了,沒有編輯也沒有音樂人、電影人了。我們所看的文章,就是我們自己寫的文章,我們剩下來可以聽的音樂、可以看的電影,就是我們自己Kuso做出來的音樂及影片。


很多書裡面的形容法,都說到我的心裡去了。像作者提到,這種在網路上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想寫出來,是一種「數位的自戀形式(P.84)。」而Web 2.0的意思就是「秀出自己(P.24)。」我看到這些內容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咦,這不是在說我嗎?」


不過有些書中的說法,我還是不表贊同的。像他提到音樂人Beck順應Web 2.0的潮流,把自己的音樂,上傳到網上給大家重新混音Remix。作者覺得「這有點像是一個專業廚師不把菜做出來,而是將原料提供給用餐者。或是就像是外科醫師不自己動手開刀,而是把業餘者丟在開刀房,只給他們一堆手術用具和一段簡短的打氣話(P.89)。」


我想,作者會這樣說,是因為他很少接觸電子音樂這一塊。其實由於電腦軟體的發達,現在要重新混音歌曲,對於聽電子音樂、聽Beck的人來說,應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作為科技人,他當然沒有辦法想像,巴哈作曲做到一半,就把未完成的「布蘭登堡協奏曲」提供給大眾混音或混搭。怎麼說呢…,我相信如果巴哈是現代人的話,他一定也會做和Beck一樣的事情。如果莫札特是現代人的話,說不定還會做很多Trance的電子舞曲咧。


除了上面的這點以外,我還不太滿意書的結尾:其前幾章已經把情況說得那麼嚴重,讓最後一章關於解決之道的論述,顯得十分沒有說服力。像做音樂的流行歌手,可以賣和音樂相關周邊產品…這,這能解決當前音樂的困境嗎?


對於維基百科的問題,作者說可以開發由網友寫作、專家管控的所謂線上「公民百科」…這,我也我認為是、也不太可能成為問題的解決方案。


 


那怎麼辦呢?


你問我嗎?


 


既然沒法阻擋這樣的浪潮,就讓Web 2.0把所有的文學、所有的音樂、所有的知識…所有該摧毀的一切都摧毀掉吧!我相信舊的事物摧毀後,新型態的音樂、新型態的文學、新型態的評論會應運而生。如果沒有新型態的文化來做取代的話,那也沒有什麼好可惜的。那就表示這些舊事物本就應該遭到淘汰。那就沒有辦法啦!


 


 


 


 


以下是我做的重點整理:


 


書名:你在看誰的部落格?(The Cult of the Amateur )


作者: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


譯者:由傳莉


出版社:早安財經


 


0.引言


a)沒有品味的BlogYou Tube影片


b)Web 2.0 = 秀出自己


c)傳統文化的衰退


 


1.Chapter 1 莫大的誘惑


a)數位達爾文主義:自己講,不准別人開口(P.34)


b)Web 2.0 = 莫大的誘惑


c)真相模糊不清、甚至消失(p.36)


d)不真實的訊息充斥,偽裝的Blogger


e)網頁內容所有權糾纏不清


f)網頁內容Remixing


 


2.高貴的業餘者


a)業餘者的時代來臨了


b)高貴的業餘者(p.62)


但「高貴的業餘者」的理想,其實是個嚴肅的課題。我相信,它存在於Web 2.0文化革命的核心,威脅著要把我們的智慧傳統和智慧機構全盤翻轉


。在某種意義上,它是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的數位化版本,代表著無知勝過老練,浪漫主義壓過了啟蒙時代的常識智慧。


c)民主化 / 去專業化 /業餘者代替專家


d)Wiki的不可信


e)業餘Blog新聞工作者


f)數位的自戀形式


g)remix your own sound, remix your own book (das finde ich gut)


 


3.當群眾愛上自己


a)網路文章,亂寫不用負責


b)隱藏自己的身份


c)作為真正的打手


d)很多資訊,沒有真的(p.119)


事實上,Web 2.0的媒體是本末倒置---散播的資訊多得永無止盡,令人厭煩。真正缺乏的,是理性而有事實根據的分析。


e)Web 2.0被說謊者、騙子、詐欺客入侵了。


f)愛上自己的群眾


 


4/5.音樂死去的那一天


a)Tower Record倒閉。懷念的店員


b)音樂人如何生存:音樂變成附贈品


c)不管你喜不喜歡,就是這樣


 


6.道德失序


網路成癮、網路賭博等造成的危害


 


7.1984 2.0


Google和其他搜尋引擎收集我們的資料,在未來,一切將變得沒有隱私。


 


8.解答


a)公民百科(Citizendium)取代維基百科


結合專家和網友資訊的公民百科,提供的資料比較正確


b)新的電視平台


JoostBrightcove,讓專業影片,可以做點對點的傳輸,且結合的網路電話,讓生活更方便(p.249)


所以未來是iAmplify還是My Space?是You Tube還是Joost?是維基百科還是公民百科?這是比較意識型態的問題,而非科技問題;而答案也大部分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可以,而且也必須抗拒「高貴的業餘者」的誘惑,利用Web 2.0重新信賴我們的專家。


c)傳統報紙的電子化或是電子報紙結合專業人員;傳統報紙和搜尋引擎的合作


d)音樂的解決方法:沒有解決方法。(周邊商品,降低價格出售電子檔)


e)加強逮捕賭博網站負責人,加強逮捕非法下載


f)保護小孩:注意小孩上網看到的內容。家長要站上最前線


g)最後兩段,本書的重點:(p.265)


技術本身不能創造天才,它只是提供了自我表達的新工具而已。如果網民自製的Web 2.0內容所造成的亂象,最終取代了主流媒體,那麼我們或許就沒有辦法讓未來的莫札特、梵谷、希區考克有效率地發表或銷售他們的創作了。


我們的道德任務,不是發展科技,而是保護主流媒體對抗業餘者教派。兩百年來,我們的資訊和娛樂業,強化了美國的種種價值,讓我們的文化舉世稱羨,對於這個體系,我們必須改革、而非革命。因為一但崩解,我擔心這個專業化的媒體型態---包括作家、編輯、經紀人、星探、新聞工作者、出版商、演員所構成的豐富生態系統---再也無法回復原狀。摧毀它,後果就得我們自己承擔了。


 


 


翻譯錯誤


Ebony Passion Escort Service


(譯者翻成:「烏木熱情伴遊服務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