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09.01.10


 


號稱「華人歌壇第一作詞人」的林夕出的散文集《原來你非不快樂》,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本來匆匆看了內文以及封面純白的設計,以為這位王菲、陳奕迅的御用作詞人,會寫出如封面文案所說的一樣、寫出一本完美的情書。不過後來在真的閱讀後才發現,原來這本書是蠻修身養性的宗教書。一面看還一面覺得蠻失望的。


《原來你非不快樂 只有你一人未發覺》大部分的內容都好像是宣傳佛教的教義一樣,認為人生的苦是由於執著。要滅苦的話,就要放下執著的心。在121頁提到,人活者要有「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整本書大部分的基調,都是提出自己對於人生這樣清心寡欲的看法,讓讀者很難才可以看完整本書。


由於編輯沒有修飾作者的香港中文,所以一般台灣的讀者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常會覺得不知所云。在115頁,「風會吹過露臺」一篇中,作者寫到:


 


 


道理,幾時都有道理,問題是有沒有較易入口的糖衣包裝,讓人願意聽下去,任何高明的宣傳口號,都得謹記有否針對目標受眾的利益,任何大道理都必然難以消化,任何簡化後的道理,都很易得到「還用你說」的反應。


明說道理,難得找到聽眾;有了聽眾,難在讓人信服;讓人信服,難以記住;讓人記住,難以讓人知而能行。是為《說難》之下集。


 


 


上面這段就是整本書的基調,算是頗為無聊的一本書。尤其是123頁、127頁及223頁。這些頁面真的讓讀者很難讀的下去。除非沒有別的書可以看了,不然沒有理由要把時間花在這本書上。


書最後提到對於死亡的文句,我比較感興趣。240頁寫到:


 


 


明知道死是必然而沒有為死後的世界備課,那麼,在現世再轟轟烈烈地活,也難逃倒數不安的心情,有一天活一天,是漫無目的地等死,而世上有太多說法美化等死的難堪。有人活著是為了快樂,但越快樂越戀生,越戀生越怕死。


 


 


245頁寫到,


 


 


多少人會在這些關頭說,去世者已經到了一個平安快樂的遙遠地方,究竟是指哪裡?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彼岸還是天堂主的懷抱?逝者生前及說這話的人信的是佛還是上帝?


 


 


最後關於死亡的看法,雖然沒有什麼新意,但是還是算全書比較好看的地方。如果手上有這本書或是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翻翻這個部分。另外由於作者是作詞人,所以每篇的篇名也是蠻吸引人、可以參考一下的焦點。


 


 


我其他看過的書


***************************************************


追風箏的孩子:為你,千千萬萬遍 [頁面連結]


低音大提琴:內心情感世界的脫衣舞男 (德文) [頁面連結]


宇宙連環圖  [頁面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