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14.08.06


 


  在網路MSN上,我很有勇氣地和老師討論文學理論。我們討論「作者已死(Der Autor ist tot)」這樣的理論是否正確。我和老師以不同的角度看這個文學理論,我想這兩個面向都有其道理。


  「作者已死」是近期的文學理論:在之前討論文學作品的時候,都會從作者的生平著手,試圖結合作者的人生和作品以解釋作品反映出來的問題。不過在語言學這樣的學科撈過界詮釋文學作品以後,就有這樣只看文本,不管作者的文學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像班雅明這樣的神秘主義者也提出作者只是把已經在形上存在的作品,用某一種語言寫出來而已。這樣「作者已死」的論點看似有理,不過,仔細想就知道作者和作品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好像現在有80%的人民不相信陳水扁的話,因為我們聽政治人物說話,不是單單聽他說了什麼(文本),我們不相信這話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人之前一直欺騙我們人民。從這樣的例子,我們馬上就知道「作者已死」這樣的理論有多荒謬了。


  不過「作者已死」還有另外的意義:作者在完成作品後就和作品無關了。而每個讀者才和作品有關係。因為每個不同讀者的不同背景,所以他們對於作品會有不同的解讀,而這樣不同的「讀者接受」讓作品更完整。


  我是前者,我反對「作者已死」這樣的說法;老師是後者,他贊成「作者已死」這樣的命題。我和老師說我還需要一些時間想想(Ich muss noch darueber denken)。其實我本來要說的完整句子是「我還需要想想怎麼樣才可以反駁你的意見!(Ich muss noch darueber denken, wie ich dich mit meiner Aussage ueberzeugen kan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