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26.07.06.


 


  讀丹布朗的另一本小說「天使與魔鬼」。


  這本書和他的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很像,情節刺激緊湊,看書就像在看好萊塢電影的感覺。不過,丹布朗不但知道如何創造讓人想繼續看下去的劇情,從他的書中,也可以知道這個作家在眾多領域裡都有廣博的知識。從他的小說「數位密碼」可以知道他對數位資訊領域的知識及密碼組合的瞭解,從「達文西密碼」中可以知道他對考古學、宗教這方面也涉獵甚多。雖然我到現在還沒完全看完「天使與魔鬼」這本書,不過,從他的劇情裡提到一個科學家的信念中,可以知道丹布朗對哲學也有一定的瞭解:書中的一個研究細微粒子的科學家證明了,組成我們這個世界最微小的物質粒子,是彼此有關係的。好像組成我身體的粒子和組成你或其他人身體的粒子其實都彼此有關係,而且受到某種力量的影響。


  上述的想法讓人想到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單子無窗戶、受到中心單子的控制)。因為這些融合科學及宗教的理論實在太雷同,於是讓人猜想丹布朗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讀過哲學史、知道萊布尼茲這號人物的學說,所以才寫出來這樣的小說。不過,雖說如此,他還是比很多作家都好。比李昂這種專挖骯髒事的作家、比陳映真這樣沈重的作家、比吳淡如這種專門寫沒內涵作品的白癡作家好多了。(其他很多的人,根本不入流。像蔡建恆、還有什麼藤井什麼的)


  在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及「達文西密碼」中,主角都是大學符號學教授勞勃蘭登。經過網路搜尋之後,我知道原來這個角色是照著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也姓蘭登的大學教授所寫而成。而由於前兩本小說十分暢銷,於是丹布朗要再寫一本以蘭登為主角的故事。就好像好萊塢電影有「星際大戰三部曲」、「回到未來三部曲」、「駭客任務三部曲」一樣,丹布朗也要將勞勃蘭登的故事寫成三部曲。像倪匡的衛斯理、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很多作家在創造一個成功的角色後,都會沒法脫離這個角色的影子。這應該就好像一個演員太入戲了,沒有辦法從角色的情緒中脫離出來。我想如果一個角色真的成功的話,說不定這角色對於作家來說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好像自己的好朋友一樣。而每個人都希望和自己的好朋友常常碰面,所以作家會一直以某個人物做為一系列故事的主角一點也不奇怪。不過,不管怎麼樣,如果又有一本丹布朗以蘭登為主角的新書的話,我相信這到時又會變成一本排行榜的暢銷書。


  在已經出版的兩本書中,丹布朗都不止一次地描述蘭登有「密室恐懼症」:當他在好像電梯、地道或其他的密閉空間時,蘭登教授會很不自在。我以為這樣的描述一定有些更深層的意義,所以我在奇摩知識中提問。而,對於「為什麼丹布朗要創在這個有密室恐懼症的角色」這個問題,目前我收到兩個回答,而這兩個回答非常類似:因為有缺陷的角色比較像如你我似的一般人,可以讓讀者較有認同感。而且,克服這樣的心理障礙也是書中可以利用來製造劇情張力的方法。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服我,不過,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一個想法卻不是這樣:我會以為,說不定在現實世界中的、被拿來當模型寫作的蘭登教授也有密室恐懼症。或是,丹布朗、丹布朗的朋友深受密室恐懼症之苦;又或是密室恐懼症代表某種心理狀態,而在丹布朗的成長過程中,因為發生了某些事,所以讓他有這樣的心態、寫出這樣的小說、創造出這樣有密室恐懼症的人物。這也是為何我之前會往網路上找資料的原因:我想要找到像這樣資料來證明自己的想法。不過,在網友的回應中,我發現同樣的一個問題,也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回答。從這樣的經驗中,我察覺到自己因為讀研究所的關係,所以已被研究所的那一套文學方法綁的太死了。那樣的研究方式已經對我產生嚴重的影響,這樣的研究模式已經印刻在我的腦中。


  電影版的「達文西密碼」中,湯姆漢克飾演符號學教授勞勃蘭登。不過,要是我來選角的話,我會選演「X檔案」的那個男主角來飾演勞勃蘭登。不過,因為看過電影,所以現在看「天使與魔鬼」的時候,在對角色勞勃蘭登的想像上會有點錯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