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28.01.09


 


內田樹的「下流志向」在探討為什麼日本的小孩子都不上學也不工作。這種問題,不光是在日本,在台灣的話,應該也一樣是個問題吧?作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現在的小孩子,在過於年輕時,就透過消費行為來進入社會。以前的小孩子,可能是透過幫爸爸媽媽做事、透過「勞動」,來進入社會,以「勞動」確定自己的價值;不過現在的小孩子,卻是以到便利商店買東西、透過「消費行為」,來開始自己和社會的互動。


這樣透過「消費行為」,來開始自己和社會互動的小孩子在學校求學的時候,是把學校教育當作一種消費品,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就好像顧客挑選商品一樣,先要問這個「教育的產品」,對自己有沒有用。確定有用,才要購買。他們把在學校接受教育,當作是在忍受令人不悅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不悅的情緒」是一種用來交換學校教育的金錢。以消費的觀點來說,教育是忍受無聊的課程、付出「不悅硬幣」的過程。


對現代的孩子來說,他們即使意識到自己的學力低落、不認得英語單字、欠缺邏輯性思考等問題,卻不會因此感到不妥。(P.25)他們完全「逃避學習」。(P.26) 把「自己不懂的事物」視為「不存在」的事物。(P.25) 如果眼下所及到處都是「不確定的物體」,即使再出現一個「不確定的物體」,也不會特別在意了。(P.26)


這種情況,在工作上面也是一樣。對上班族來說,薪水總是太少,不論怎麼看都不覺得這是一份等值交易的工作。因為,自己為社會或顧客提供的「苦役」,無法立刻同時獲得「等值的報酬」。(P.130)這樣的心態,也產生出了不少所謂的「尼特族」。


「尼特族」(NEET)這個名詞,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這些詞的縮寫。這本書裡面,對於尼特族這種沒在讀書、沒在工作,又沒在受訓練的米蟲,也有不少的討論。


以下是我做的重點摘錄:


 


01.學力低落的危機性要素之一,先前也曾提過,孩子即使意識到自己的學力低落、不認得英語單字、欠缺邏輯性思考等問題,卻不會因此感到不妥。(P.25)


 


02.他們(孩子們)把「自己不懂的事物」視為「不存在」的事物。(P.25)


 


03.如果眼下所及到處都是「不確定的物體」,即使再出現一個「不確定的物體」,也不會特別在意了。(P.26)


 


04.對現代的孩子來說,面對散布眼前許多「不了解」的事物,他們以不須感到不安或不自在,完全可以處之泰然,亦即在持續不懂的狀態下,他們能夠安然處之。這個事實或許能夠成為探究「逃避學習」時的重要參考。(P.26)


 


05.學校體系的「風險化」和「兩極化」由此發生。  所謂「風險化」指的是,社會的不確定性增加,…意即在努力付出這方面,雖然有小小的差異,卻造成回饋結果有天壤之別。(P.74-5)


 


06.唯有認同風險的人,才能接受努力與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並糗深刻理解這是風險社會的常態,也才能夠採取行動,巧妙降低風險。(P.78)


 


07.風險控管不是一個人的事 / 自己決定,自己負責  (P.92)


 


08.所謂風險控管,是以「延續團體生存」為明確目標。因此當有人主張「這個時代,必須獨自面對風險控管,要為自己在風險下生存而努力」時,其實已產生了理論上的盲點,因為「由個人進行風險控管」,理論上根本是行不通的。(P.95)


 


09.對上班族來說,薪水總是太少,不論怎麼看都不覺得這是一份等值交易的工作。因為,自己為社會或顧客提供的「苦役」,無法立刻同時獲得「等值的報酬」。(P.130)


 



 


延伸閱讀


********************************************


日本創意文案:好玩的文化研究[頁面連結]


靈魂擁抱:侯文詠的小說[頁面連結]


丈量世界:洪堡和高斯的故事[頁面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