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04.02.08


 


        很討厭沈悶的藝術電影。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她的朋友都很喜歡看法國、義大利古老導演的古老藝術電影。自從國片也走向這個趨勢以後,她們也會看那些自以為與眾不同的、自以為有深度的片子。喜歡那樣影片的人,還會鄙視我這種只看好萊塢式的、流行電影的人。每次和她說我看了什麼片子以後,還要擔心被她恥笑。就是有這種人,聽音樂只聽老的披頭四及法國香頌(其實也聽不懂人家在唱什麼),看電影只看老的法國電影…慢慢地,我就覺得我們不是同一類的人,因為這樣,所以還是彼此疏遠一點比較好。


        開場白說太多了(而且也偏離主題)…。今天要說的是,我這種不愛看(有深度的)國片的人,今天看了「最遙遠的距離」。雖然說這部電影在國外有獲獎,同時也有桂綸鎂在其中擔任演出,不過,我還是不喜歡這部片。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無聊。嗯~,不喜歡,「最遙遠的距離」真的是一部無聊的片子。


        當然,我也知道裡面導演特別設計的、用來表達某種意義的片段。好像最後一幕裡,一男一女如同兩條永遠不會交集的平行線,站在畫面的兩側所代表的意義;好像心理醫生穿著泳衣戴著蛙鏡,走在永遠不會有終點的坎坷旅程上所代表的意義;好像寄錄音帶時不同的信封所代表的意義;好像男主角和之前女友在火堆旁談話的一幕中,前女友面容模糊的失焦處理或是電影裡聲音的應用…。如果說,這就是這部電影好的地方的話,那我剛好就是討厭這些扭扭捏捏表達不完整,或是刻意以實驗性手法表達特殊感情的手段。對於我來說,這都是不成熟電影的主要元素。


        除此之外,我不喜歡刻意的固定鏡頭。尤其是好幾次鏡頭停在哭泣的男生角色上時,我都覺得那個男演員哭得樣子,就好像是在演電影,整個的處理手法,既做作又允長。


        我也討厭很多台灣參展電影,放很多本土的元素到電影裡去。像這部電影的卡拉Ok片段,桂綸鎂搭上原住民的車、唱歌的片段,男生角色在山地部落宴會的片段,…這些,全部都是反應出導演以及喜歡看這種類型電影觀眾的怪異品味。


        在劇情方面,除了整個劇情十分破碎不合情理以外(包括行為怪異的心理醫生,不用工作到處錄音的傷心錄音師,放棄工作到台東尋找聲音的上班族…很多地方都不合情理以外),不論是那個角色的對白,因為都是文謅謅的,所以不同人的不同對白,都好像都是同一個人(想要表現他讀了很多書)寫出來的一樣…。這些,都讓我覺得,這好像是某個電影系學生的不成熟創作短片。


        不過,這都是我的想法。我想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想,說不定我才是沒品味的觀眾吧。嗯,這樣說來,我這樣的一般觀眾,和這部電影的導演,也隔了一段最遙遠的距離。(對,我知道這樣說,一點都不幽默。)


 


 


 


ps.最近除了那部國片以外,最近還看了韓片「幸福(Happiness)」,最後女主角被拋棄時,要求男主角不要離開的一幕,演得讓我心都痛了。另外,「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並沒有我想像的好看、日片「只有你聽見」是一部無聊的片子。至於「我是傳奇(I am Legend)」則很普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