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17.03.11


 



我基本上認為人就像是實驗室一樣的東西。但這是無法重頭來過、只有一次的實驗室,因此總之要好好確實耐心地累積資料,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只能靠自己的眼睛確認。(P.108)



 


村上春樹「《1Q84》之後~」特集,是難得的村上春樹訪談紀錄。其中談到自己成長的經歷、他自己創作的各本小說、還有平常創作的過程。尤其著墨在近來推出三大本1Q84的內容,與其中角色可能代表的意義。除此之外,從訪談的內容,還可以知道這位日本作家對於美國文學界及其他作家的看法。如果在研究村上春樹的話,這份資料應該會是很重要的引述出處吧?作為村上春樹多年的讀者,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機會知道自己偶像心中的想法。這本書的出版,真的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


 



村上春樹也不知道Little People確實的意義



54頁有提到,「關於故事,有對我來說某種程度明白的事,另一方面也有我不太明白的事。舉一個例子來說,Little People是什麼樣的東西?他們有什麼目的?正確說來連身為作者的我也不清楚。」


看到村上春樹這樣寫,發現原來作家也可以描寫出連自己都不清楚的角色,還有在22頁的地方,村上春樹提到《1Q84》是先有書名,然後才有主角與內容。把自己的經歷還有感情丟進一個所謂「故事的洞(p.32)」,看會產出什麼樣的劇情…怎麼說呢,覺得很是驚訝,原來也有這樣的創作方法…於是記錄在我的讀書筆記裡。 


 



關於創作



42頁提到,對於村上春樹來說,「小說這東西,本來就是轉換的作業。將內心的形象,轉換成故事的形式。那轉換,有些情況是充滿謎的。有些地方並不是清楚聯繫的。如果讀者被那故事觸動,就表示在某個地方確實產生了聯繫。這種『不知道為什麼但產生機能』的黑盒子,就稱為小說的謎。」


82-3頁中,村上春樹提到他每天都早睡早起,以跑馬拉松的心態在寫作。每天不多寫也不少寫,好像在工作一樣,每天不懈怠,以每天10頁的速度完成各本小說。一般讀者都以為作家都是靠靈感寫作的,可是事實上,村上春樹在訪談中告訴我們,以他的情況來說,寫作並不是倚靠情感的作業。


 



關於翻譯



由於村上春樹除了寫作也翻譯外文小說,於是訪談中也提到很多他的翻譯觀點。雖然他是小說家,不過在翻譯的時候,他並不會自己加油添醋地去改動原文。他認為翻譯的話,「先要翻譯得正確,不折損文章正確的精度,駕馭文章技巧寫出適當的單語與文節,自然能形成文體。不是先有文體,而是先有了精度才有文體。並不需要是類似令人佩服的『名譯』。至少我是以這個理想在進行工作的。是否順利則另當別論。此外我也透過這樣的程序,學到文章的寫法。對自己的小說同樣也可以這麼說。首先要有精度。(p.89)


以上就是從這本訪談集節錄出來的片段。這本紀錄大部分還是賴明珠翻譯的,不過小部分突然出現另外一位譯者張明敏翻譯的時候,每次都會特別標註姓名說這段是張明敏翻譯的。我覺得這樣處理合譯的方式,對於讀者來說很突兀也很反感。我就感覺這張明敏是出來亂的。不知道以後出版社處理合譯的時候,可以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嗎?我因為這樣開始很討厭張明敏這位譯者,每次把自己的名字標示在文章的各個角落,這是什麼樣的情況啊?就算不是合譯是合寫好了,也不會到處標示各自的名字吧?何況是合譯,而且譯的又不是特別突出…談到這個還真讓人生氣,出版社的編輯邱淑鈴還有主編嘉世強,也不知道在想什麼?不要仗著讀者本來就喜歡村上春樹,就這樣亂搞好嗎?


 


 


 


怎麼說到最後居然動怒了?看書寫讀書記錄居然也可以一面寫一面火氣升上來,也真是很不容易啊。(上一次是看到《失戀排行榜》找不是作家的歌手陳珊妮寫前言,寫得太糟糕讓我把前言整篇撕掉動怒了起來。)


 


相關連結


*****************************************************************


村上朝日堂是如何鍛鍊的 [頁面連結]


25個心靈處方 [頁面連結]


陪你到最後 [頁面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