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agebuch 07.04.10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描繪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帶給當時人們的不幸遭遇。透過文字,彷彿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戰場上面滿是敵我雙方戰士的屍體、荒城裡滿是餓死的人、人擠人的哭泣著的碼頭,還有好多好多在海上漂流的浮屍。時代的巨輪無情地轉動著。在那個時代裡,沒有人可以逃離死亡的命運。每一個人都緊緊地綁在一起,一起跳下深不見底的懸崖。


 


為什麼要戰爭


有很多事情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沒有辦法了解的。好像是: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戰爭?那麼多的國家,那麼死去那麼多的人,那麼多破碎的家庭,留下了那麼多的淚,我不了解,為什麼要戰爭呢?如果可以維持和平,如果可以不要戰爭,這些各個國家死去的人,可以為整個人類的文明,帶來多大的進步呢?


 


對比及同時性的描述


書裡常會出現「對比及同時性的描述」。比方是強調今昔的對比,像162~3頁描述長春這個城市,各個時期因為不同政府管制而有不同的街道名稱,以及31~2頁古城被水淹沒的記錄,會讓人對發生的事情覺得很欷噓。而看到「當某某地發生戰事兩軍傷亡嚴重死傷無數,而同時在另外地方的集中營,俘虜正受著地獄般的酷刑煎熬」這樣同時性的描述的時候,我會有在看電影的感覺。尤其是這種寫作方式,很奇怪地,會讓我想到昆丁塔倫提諾的電影,他的電影裡面,常常都會用分割畫面呈現當A地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B地發生另外一件事情。


我覺得龍應台這些寫作的手法,讓讀者看書的時候好像在看電影。書裡面也會有Zoom in and out的描述,好像說遠遠來了一隊國軍,拉近一點看,他們都怎樣怎樣的描述。或者是某隊老師帶著學生往南逃離的過程中,如果縮小來看,會發現整個民族在往南遷移。這樣的描述手法,這樣切換書裡的時間空間,好像是現在小說常用的處理方式。


 


中立觀點的嘗試


書裡嘗試在描述日本、德國、中共及國民黨這些對立的團體時,保持中立的態度。比方說描寫日本這個國家時,不僅是描寫他們在戰時很殘忍,同時也描寫戰後他們悽慘的遭遇。或著描寫共產黨在某次圍城的時候,讓所有的老百姓也一起餓死的同時,也描寫國民黨濫殺無辜的畫面。我自己感覺,作者的心裡還是偏向國民黨這一邊。或者說即使是想嘗試以中立的觀點來描述事情,也沒有辦法做到。那中立的觀點,我覺得其實作者在成長的過程中建立的、自以為是的中立觀點。


 


之前在學校學習德文的時候,我一直都不喜歡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文學。不知道作者是否因為旅居過德國,所以對於這個議題也特別的關心?看這本書又有讓我回到大學德語文學課的感覺:很多的飢餓、很多的死亡,把書闔上,還是可以聽的到痛苦的哀嚎聲。


 


 


★☆★☆★☆★ 目送1949,龍應台的探索 ★☆★☆★☆★




★☆★☆★☆★☆★☆★☆★☆★☆★☆★☆★☆★☆★☆★


 


 


我也曾經看過的書


******************************************************


陪妳到最後:以作者親身經驗為基礎的私小說 [頁面連結]


追風箏的孩子:為你,千千萬萬遍 [頁面連結]


刺蝟的優雅 [頁面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