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01.12.06


 


  一直是村上春樹迷的我,在書店看到他的新書「終於悲哀的外國語」時,馬上就掏出腰包把這本散文集帶回家。雖然這本書不是小說,不過看完之後還是有滿足、過癮的感覺。


  這本書在記錄作者旅居美國普林斯頓時的生活點滴。而重點是在討論各式各樣因為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分歧」。我們對於不同國家、種族的人都多多少少會有不同程度的成見。而在這本書裡,村上春樹把那樣有時候沒有辦法正確地表達、那樣細微的感情正確地表達出來了。我想這是一本成功的、有單一主題、想傳達某些想法的散文集。


  在「禁止帶酸梅便當入場」一文中,作者討論到了美國的反日情緒;在「大學村清高主義的興亡」及「美國版團塊世代」裡提到知識份子對於一般人的歧視;「在美國跑步、在日本跑步」提到喜歡路跑的作者,因為國情不同而在參加不同國家路跑活動時所有的不同心情;「史蒂芬金與郊外的惡夢」是說對於美國郊區的觀察;「是誰殺死了爵士樂」及「從柏克萊回來的路上」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喜歡的爵士音樂;而「對於活力充沛女人的考察」裡,村上春樹寫到美國強烈的女性主義;從「穿上運動鞋去理髮廳」一文裡對於各國理髮店不同的敘述知道村上春樹也許是一個挑剔的人;「描寫卡佛鄉的勞勃阿特曼的迷宮電影」一篇是說到作者自己心儀作家、瑞蒙卡佛的翻拍電影;「從Brooks BrotherPowerbook」裡提到美日的文化差異;「官僚制度的風景」提到對於菁英的考察;「遠離高麗菜卷」提到作者自己如何成為一個作家,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很多這本合集裡面收集的散文都算是很自傳式的作品。


  「黃金比例和Toyota Corolla汽車」一文中,講到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對於其他人種的歧視。裡面有一段從報紙上看到、德國BMW總裁Eberhard von Kuen heim引文可以說明德國人的種族優越心態。


 


  「相較於日本車,我們(比他們)擁有更大的領先優勢,我們以此為榮。這是因為,我們擁有這樣的環境背景。這兩千年、三千年的歷史淵源,源自希臘、也源自羅馬。還有文藝復興。一切款式設計都是由歐洲開創出來的。請看看希臘的寺院。也就是所謂黃金比例這東西。還有請留意一下平面設計和風格的組合。例如法國的流行服飾、義大利的高級紳士西裝。價值就是這種東西。而握有那價值的是我們哪。為什麼嗎?因為要確實學會這種東西,需要有所謂傳統這東西。還有歷經幾百年的教育。」(111)


 


  在「終於悲哀的外國語」一篇,提到作者學習外文的經驗。其中很多村上春樹形容的學習外語的感覺,都是自己熟悉的。像他說在外國長時間聽外文時有「電池耗盡」的感覺(135)。我深有同感。他提出三點學習外語時的重點。我覺得還不錯,於下特摘錄:


  1)首先要正確掌握自己想說什麼。其次把這重點,盡早找機會先用簡短的語言明確地表達出來。


  2)用自己也能確實理解的簡單語言說出來。不需要用高明的、困難的語言,不需要故弄玄虛矯揉造作。


  3)重要的部分盡量用解釋慢慢說。可能的話並加入簡單的比喻。


 


  「再會吧普林斯頓」一文可說是整本書裡最精彩的一篇。內容提到翻譯及譯文再次翻回原語言的經驗。從那樣的對比我們可以知道,日文和英文那根本上、沒法翻譯的不同。像日文過去式及現在式合用的翻譯,以及日文漢字帶給日本人不同的感覺在翻譯時都會被抹煞掉。我很想引一段在這篇文章,不過,要引的話,可能整篇文章會變的過大,於是有興趣的人,還是直接去書店看看原文吧。


  在文風上,因為村上春樹除了旅居國外也有翻譯英文,所以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夾雜著英語。像180頁提到服裝潮流的改變時,村上春樹說,「我只是把我所感覺到的事,私下化為文章而已,Don’t take it personal」。像這樣參雜英文的情況,在118159173187217頁也可以看的到。


  在村上春樹的書裡,也不時會發現有很多語氣詞。像在182184頁那都可以發現很多語氣詞。


  另外,在這本書裡常常有「這個實在有點那個」這樣不清不楚的形容詞。像181頁,作者去買衣服的時候,他說,「我想買美國製的衣服就好,但實際到店裡去瞧瞧、試穿看看時,卻不得不歪著頭想:這個實在有點那個…。」像這樣的用法,在106158187191頁也可以發現到。


  最後摘錄兩句這本書裡我很喜歡的話。很多作家都害怕自己的作品被人家誤解。不過,村上春樹說:「誤解就是力量。」我覺得這句話在詮釋文學上面很重要;除此之外,在這本討論「分歧」的書中,219頁寫到的「所有的語言都是等價的」也是很正確的觀念。


  這本書很適合沒時間的人在通車的時候慢慢看。每篇都很短、語言輕鬆易懂。看他寫的東西,心裡會不時發出驚嘆:「阿,對,就是這樣的感覺!」…我想這就是我喜歡村上春樹的地方,他說出了我心裡面想的事情、他說出了我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