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ebuch 26.03.11


 


週末參加資策會舉辦的課程,學習如何用Adobe排版軟體inDesign製作iPad互動式的電子雜誌。當然,要達到相同的目的,我已經會用寫程式的方法直接打造數位電子書,不過多接觸各種事物總是有利而無害,於是還是把時間空出來到大安站這邊上課。


如果本身已經會inDesign的話,加值互動功能的部分其實很快半個小時就能學會了。利用軟體,不用寫程式也可以馬上將本來排好的紙本書PDF加上互動元素,轉移成數位內容到iPad上面閱讀。不過主要的問題有兩個:使用這個數位出版方案要付的經費,以及傳統編輯對於數位出版缺乏經驗及概念。


製作人員對於數位內容的呈現缺乏概念可能要再做更深的認識,而在要花的經費上,除了inDesign本身就不便宜,一套至少要5~10萬以外,利用這個方法出版的話,不算上架AppStore給蘋果公司30%的抽成費用,單就Adobe來說,未來每個月最少還要付給Adobe公司699美元。(我是說每個月歐!)而每個月699美元可能是最低的方案,如果要知道電子書被閱讀的各項相關資料,除了每個月要付的699美元以外,每賣出一本還要付出0.3美元的下載費,加上0.1美元的資料收集費。


其他的問題還有上架和讀者的使用感受。上架要先經過Adobe3~7天把用inDesign做好的檔案包裝成可以上架的ipa檔案,之後還要花1~3個禮拜等待蘋果上架的審核。由於影音互動內容造成檔案過於龐大,讀者下載要花的時間可能超過5分鐘,加上要對抗的是網路上的免費內容…這些都是要考慮的缺點。整理一下就是:製作要花錢,打包好檔案和上架要花時間,銷路不一定好,還有讀者使用感受欠佳。


相對於上面的缺點,用Adobe軟體製作電子出版品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個是原來排紙本的排版人員很快就可以學會上工,(這個很重要,出版界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傳統產業,幾乎不想再學什麼其他和科技相關的東西;)其二是如果成品版面大小同時符合iPadAndroid或其他OS的平版電腦的版面的話,那就可以跨平台在各個平版電腦上閱讀。(當然Android的版面和iPad不同,在乎這一點的話,可能要在原inDesign檔做微調吧?)


如果對Android這塊有接觸的人應該知道Android現在的情況是如何。如果是我的話,我應該會參考Adobe電子出版品的互動模式,自己用寫程式的方法呈現內容。(當然是在做遊戲和音樂類軟體以外還有時間的話,才會走向電子書這一塊。)而照台灣出版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讀者量沒法支撐Adobe數位出版方案,還有大出版社可能自己會請人寫程式或會用另外的Woodwing方案的情況之下,Adobe所謂的DPS(Digtal Publish Suite),不知道會不會冷清地收場呢?要是我是Adobe的開發人員的話,我會很擔心就是了。


 


 


相關連結


*********************************************************************************


為下一個出版做準備 [頁面連結]


電子紙要被淘汰了吧?[頁面連結]


m-learning的時代來臨了 [頁面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